为什么twitter没有评论?美国Twitter和国内新浪微博的对比

这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互联网行业SNS类(社交网站)宠儿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pkuxz)和Twitter( http://twitter.com )的文章写的很赞,跟各位分享了。原文地址和作者不详,欢迎大家提供线索,多谢了!

一、信息架构

twitter中所有信息是平等的,没有一些信息会比另外一些更加平等。这里没有所谓的评论,你可以选取喜欢的形式用RT的方式加上评论,如果不想被 更多人看到,可以直接回复对方,如果只想转发,可以使用Retweet。在twitter的架构中,只有这种层级完全一样的信息。twitter不提供类 似于国内"微博"的评论功能,因为一旦有评论,信息就不再平等。

而国内除饭否外,所有的微博都加上了评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做出的抉择,因为总有人会说"没有评论不方便"。加上评论看上去很好,也并不难。不过问题也出现了。

评论让信息不再平等,发出的微博是主要的,其下所有的评论附属其上。一条微博一旦被删除,其下的评论也随之消失,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 如果不特意展开去查看评论,一般情况下评论是不会被更多人看见的。甚至发出评论者的follower(墙内叫粉丝,关注者)都看不到。这样就严重降低了信 息的利用效率。在twitter这种信息平等的系统中,我用RT形式发出的评论会被我的follower看到,也会进入公共timeline。这些评论会 再次引起讨论或被RT。这些RT同样帮助传播了我所评论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力度是在其他系统中没法实现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微博同样也有了转发功能。转发又分评论和不评论两种,无论哪一种转发,转发过的内容都成为转发者的一条微博,这种微博同样可 以被再次转发和评论。于是问题又出现了,这些评论是附属于被转发过的微博,而不是原始的微博,于是这些评论也很难被最原始的作者看到,只能被转发者看到。

在转发的微博上的评论层级就更低了,不仅评论者的follower看不到,连本来应该看到的原始作者也看不到。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发表评论的人,也没办法回溯自己发出过的评论。除非他记录下来所有发表过评论的地址 经推友提示,发现这个功能是有的,先点右侧我的评论,然后点上面发出的评论。在twitter的系统中,用户创造的任何信息都是属于用户的,都会出现在用 户的Timeline中,这些都是用户的数字资产,不应该被轻易丢弃。而在国内微博的系统中,评论只是二等公民,这些信息一旦发出,和创造者就没什么关系 了,创造者很难回溯,这些信息也会随着原微博作者的删除和消失。当然,在这些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便修改用户帐号,删除用户信息甚至禁言的产品中,让用户 创造的信息消失从来也不是什么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见,评论虽然创造了一些方便,但带来的麻烦也不少。不过国内的这些微博的产品定义也有不同,他们并没有想制造一个平等的信息生态,而是制造一种名人 发言,普通人收听的信息系统,这比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略有进步,距离twitter这种完全平等,高效快速的信息系统差距仍然很大。

鉴于其产品定位,名人会觉得更加满意,更有万人来朝的快感。而评论被传播的效率很低,也使名人在出丑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更多人知道,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

从本质上说,国内的微博都是BBS的变种,甚至可以是新闻评论的变种。对比一下网易新闻的跟贴,除了没有人物姓名,似乎也没多大差距。

国内微博到现在为止没有给评论再加上评论,如果有这个功能,就可以在微博下面盖网易新闻评论的那种楼了,也更方便吵架。从KPI和用户活跃数上看应该会更加好看,所以很可以期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人加上这个功能--按照他们的逻辑,这也能让用户更加方便,不是吗?

很多人号称新浪有评论,所以用户体验比twitter好。我觉得谈产品体验是一个专业的事,不是随便一个谁觉得什么好就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词因为太 容易理解,使得评论起来毫无难度,其实多数人对产品体验的评价都流于表面,非常肤浅。增加一个评论功能,这是多简单的事,无论twitter还是饭否,想 加上这种功能都毫无难度,为什么他们不做?这背后自然是有道理的。

二、信息传播

twitter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此之前,人们早有单中心传播方式(广播电视平媒),也有单中心带少量互动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短 信互动),也有多中心群组传播方式(BBS,邮件组),这些传播方式共有的好处是声音可以被放大到极大,缺点是信息传播途径被垄断,普通人乃至名人都没法 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twitter创造了一种完全独立的信息传播方式,无中心,双向,无群组,所有信息都在一个层级上迅速流动。这是一个巨大的放大器,尽管twitter也存在fo数量多少而导致部分名人有中心化的趋势,但总体来说,这还是目前让最平衡的传播方式。

国内微博和BBS类似,是多中心群组传播方式。

在twitter,只要你的信息引起了别人讨论,在讨论的同时就被传播了,传播的同时又可以被引发新的讨论,信息顺着无数条链路快速传播开,边传播边分裂出更多分支,这是一种如同核爆一样的链式传播。

在国内微博,如果所有人都采用转发+评论方式,一条微博发出之后的传播路线和twitter是类似的。但有了非转发的评论,一切都变得不同。假设有 1/4的人采用评论,而不是转发的方式发表自己对原微博的看法(事实上远远高于这个比例),那么就有1/4本来可以引发链式传播的机会被彻底消灭。原本这 些评论可能会引起更多评论,也可能引发其他特别事件,但是一旦进入国内微博的评论系统,他们就消失了,几乎没机会再进入传播流程。

国内微博这种系统更适合于名人,他们的粉丝数量足够多,以至于他们可以不在意这1/4的传播效率损耗,甚至1/2的传播损耗他们仍然可以无所谓。甚至 他们可以干脆不去看评论,客观上降低了他们处理信息的压力。但对于普通人,这种系统是残酷的,结果就会导致普通人发出的信息没人回应,得不到传播。钱明奇 在新浪微博呆了半年,他的信息并不是不重要,但传播开了吗?在这种系统里面,草根是无力的,普通人聚集多少人,也没办法让信息真正充分传播,必须要借助官 方或者名人的力量才有可能。

这不还是BBS或者广播电台吗?只不过多给普通人一些幻觉,让他们觉得距离名人更近...其实,就算没有微博,名人的声音也能被充分放大,他们的话语 权本来就比普通人大的多,而无论有没有微博,普通人仍然得不到传播机会。但在twitter这样的产品中,一切都不同了,普通人也会得到属于他们的传播机 会,但这也正是名人不爽的,一方面他们一旦出错,就会被痛击,很难装下去,另外一方面他们仍然愿意垄断信息传播途径,并不愿意和普通人分享。

简单概括twitter,即,一切归于Timeline,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无论是信息本身,还是传播方式,最终一切形成了每个人的Timeline,这些Timeline根据fo的关系不同千变万化,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生态环境。

三、社群关系

twitter的社群关系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平等的信息架构和极快的链式传播基础上。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非常牢靠,信任度也更高。

因为信息架构平等,所以信息更容易被重视。因为传播极快,也就更容易找到欣赏的人。一切都归于Timeline,哪怕是随便对什么事情发表的评论也都很容易被查到,通过Timeline就更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品味和趋向。

平等的信息也带来平等关系,无论是不是名人,只要在twitter和其他人产生互动,就会促进社群的形成,社群的形成也一样是链式的,人们可以根据很多碎片信息而决定互相fo,进一步交流。最终形成无数虚拟社群。

国内微博,信息被划分了层次,人也就随之划分了层次。评论微博的人很难和发微博的人产生更多互动,也不会有更多人看到这种互动,想了解一个人,只能在他Timeline中看到正经八百的转发和原创,没法追溯他对若干事情的看法。这样就很难建立信任。

这些基础影响的事情很多,几乎下面要说道的所有问题都是被这两个基础因素所影响。确实,什么样的土地,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一个社区的关系形成和产 品是有关的,一些逻辑的权衡最后会决定用户行为,最终改变用户关系。twitter的用户关系并不是因为大部分中文用户不能访问,在当年twitter可 以访问时,用户也是这样的关系,社群也是这样的氛围,从未改变过。对于一个SNS产品来说,最终形成牢靠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对用户最大的方便,其他能 不能传图片,能不能发评论,与此相比都太细枝末节。为了完成最重要的目标,甚至必须舍弃一些用户体验才能达到,正所谓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下面一节我会分析 为什么web不能传图片是好的行为。

很多人讲,其实并不喜欢微博,也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只是因为有用,或者推广和工作需要,不得不用。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种话我听到了太多太多 次,以至于我怀疑是不是新浪微博就是一帮推销自己东西的人凑到了一起。每个人都想推销点东西给别人,借助别人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

假设新浪微博是有用的,但twitter是有爱的。twitter是一个温暖真实的社区,大家都是靠着自己的兴趣生存。同样有人在这里完成各种交易,找到工作或合作伙伴,找到朋友,伴侣。一个有爱的社区同样会节约人们更多时间,集中于生活本身。

其实没什么东西是免费的。无论是利用社会媒体推广还是其他方式,都需要花费时间学习,也可能需要花钱。对于我所见的大部分企业,包括声称从微博获得很 多好处的企业和个人,如果他们可以精心维护一个blog,写一些有意义的文章(而不是赤裸裸的产品推荐),同样时间会被传播开并获得商业机会。而且 blog几乎永存,更容易被检索,微博如流水,24小时之后就都流过去了,blog始终存在,易于查看,一次写作后面很多年都起作用。如果能写出来真的好 文章,时间越长,意义越大。

人们总希望去寻找省事的捷径,比如他们认为微博推广是一条捷径,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捷径都是幻觉。

认为微博营销省钱的,他们忘记了花掉多少时间沉迷于此。时间不能用钱衡量,因为时间就是命。浪费生命省一些钱,值得吗?和评价产品好坏类似,这也是可衡量的KPI和不可衡量的潜在影响对比,人们不太愿意(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关注后者。

想获取知识的,如果你没耐心去看书或者开放课程,那么至少应该看一些认真写作的blog。我不认为140个字(或者被国内微博创新的+140字评论) 能够给别人真正的意义,我相信我这篇blog有意义,但这不可能用140个字说完,为了让这个事情说清楚,有意义,能存在下去,我需要回到blog完成 它,在此之前,我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思考,研究,体验,最终又花费几个小时写,几个小时改。才能成为你看到的全文,随手发的140个字不可能有这种效果。

SNS的本质还是社会关系,有爱的关系比有用的关系好。

四、阅读负担和信息过滤

微博类产品因为信息刷新太快,所以造成了比以往RSS更严重的阅读压力,让人们阅读负担大大加重。也在其上花费掉更多时间,节约阅读负担问题非常重要。

twitter基础是140个字,其中可以加入链接,如果使用短链接能节约一些空间。但总体的140个字不会变。twtter没有评论,只能RT并评 论,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信息非常规整,一般一条信息高度不会超过100像素,在屏幕上一页内可以显示更多内容,更容易用浏览方式扫过,重复信息,图片等干扰 小的多。

对比国内微博,因为有评论和转发的机制,导致一条140字的微博下面还要带一条原始微博,有的两者还都带图片。这样被反复转发之后Timeline会充满同样的内容,每一条还都占用了200像素以上的高度,这对Timeline破坏严重。阅读压力也就更大。

换言之,在单位时间能我能完成阅读的twitter信息数量远远大于国内微博,阅读数量足够多,才能fo更多人,处理(RT或评论)更多信息,和更多人交流,整个系统也因此更加活跃。


twitter的web页面和主流客户端(点击图片可放大显示)


新浪微博web页面(点击图片可放大显示)

对比以下两张图,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在同样页面高度内,twitter可以比新浪微博多容纳多少信息。

对比两张图,上边是twitter官网和两种常用客户端,下边是新浪微博。可以看到下边同样的高度只能容纳很少信息,新浪微博一条信息高度轻松突破 200像素,转发如果带上图片能突破500像素。相对于twitter的100像素,新浪微博阅读效率低的太多了。换言之,微博控会比同样程度的 twitter控,花费更多时间或获取更少信息,能进行转发或交流的数量也同样有这么大的差距。

twitter严格保证了140个字,不会耍把网址当作一个字符这种小聪明,也不会让你附带一张照片不算字数。在twitter世界里,一切都是有价 值的,写了链接放了照片或者视频,就只能少写几个字。这个原则来源于短信,既然人们用140个字的短信可以交流,那么140个字的tweet当然也可以, 何况中文140个字已经比英文表现力强多了。

如果要发表你的评论,对方又写的太长,那么你只能人工缩减一下,要么简化你的看法,要么就光写你的看法只附带上对方ID。这些用法不是twitter 设计出来的,是用户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自然形成的规则同样也降低信息过载机会,如果人工缩减内容,相当于人工减少垃圾信息,这是任何算法目前都无法做到 的,这里碰巧通过人工完成了。当然缺点也一样存在,比如会导致删改原文,会导致意思被误解...但就算有这些缺点,我也仍然喜欢这种方法,加快信息流动速 度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降低信息过载机会,就能节约人们处理信息时间,最终又加快信息流动速度。

在产品设计上,twitter一直贯彻这个原则。

twitter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很方便上传图片,但web版不可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twitter不是照片分享站,大多数情况你的图片对别人意 义不大,所以就不要上传干扰别人了,如果非要上传,可以随便上传到照片分享站,贴链接过来。而手机客户端分享照片需求很大,这些照片有实时性,具备分享意 义。国内微博都提供了网站直接分享照片功能,结果就是大量无用信息(很多是商业推广)下面贴上一张和正文完全不相关的美女图和搞笑图,以期望获得更多转 发。这种东西完全是破坏用户正常阅读,增加用户阅读负担。这本质是国内微博对富媒体滥用,导致富媒体信息更受欢迎,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们只关注带有 强烈刺激富媒体的信息,更为简洁有效的文本信息受到的关注度被严重降低,以至于真正有意义的内容也得不到关注。再看前面的新浪微博,截图,看第一条中国企 业家所发的内容和图片,他们之间有关系吗?毫无关系。就是这种毫无关系的图片在新浪微博满天飞,白白浪费人们的时间。

用户能在web分享照片看起来确实方便,其实背后对环境破坏有多大,是没法衡量的。不过职业经理人们只关心前者,无法考量的后者他们并不在乎。管这个叫做"功能友好"的人们,何等浅薄。

概括起来,无论是链接占一个字符还是可以附带图片字符不占字,本质上都是让富媒体内容变得和普通信息不平等,记得前面所说的微博和评论不平等吗?富媒体又加重了这种不平等。

我在twitter说出这个关于web为何不应该有照片分享功能的看法时,有人告诉我他问过王兴这个问题(饭否也同样不能在web分享照片),王兴也做了类似回答。

twitter的web版也同样权衡了用户使用方便性,每条信息右上角都有小图标标记信息属性,比如图片,视频,或者有对话线索。点击信息右侧即可展 开,图片视频都可以直接看到,如果有对话线索,右侧则会一次展开相关所有tweet,这种基于线索展开的对话,比国内那种一条微博下面讨论意义大的多,既 可以形成讨论,又不降低任何一条信息层级。

换言之,twitter的设计不强迫用户必须阅读富媒体内容,除非用户主动展开信息阅读。在信息严重过载的年代,这种设计非常有意义。如果文字内容有趣,我会愿意多看,但如果我不愿意看,也请不要占用我的页面空间浪费我的阅读时间。


已发布

分类

作者:

标签